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人类寻找自我的奇妙之旅
编辑:周小波
《如梦之梦》最早问世于2000年,演出长达8小时,剧情穿越民国初年与现代,空间穿梭于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被誉为赖声川舞台剧的新巅峰。
从剧本的角度看,《如梦之梦》具有高度抽象性。主题环绕着生命的追寻、死亡及人生带来的重复生命模式,整部剧像一个庞大的旅行,从主角的生命末端开始,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从亚洲到欧洲,从生到死,探寻从痛苦到解脱的可能性。
此次在重庆上演的《如梦之梦》是2013年央华版,由卢燕、许晴、胡歌、孙强等主演。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胡歌扮演的“五号病人”,从2013年开始,胡歌从未缺席《如梦之梦》的演出。有人评价,每年的五号病人,胡歌都能演绎出不同的风格,他饰演的五号病人越来越有魅力。
胡歌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到:“人很多时候都在惯性中生活,没有办法也没有愿望去真正认识自己。车祸把我撞离了原本的轨道,让我能够以最真实的状态去寻找新的动力和方向。”
胡歌的这段话,让小编想起了他曾经推荐的一本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胡歌第一次提到《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在ELLE杂志的阅读频道,他们请胡歌读一段他喜欢的书,没想到他拿出的竟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是一本在普通书店很难寻觅的小众书籍。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很独特,维基百科称它为“哲学小说”,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让人摸不着头脑。内容上,它一半是关于作者与儿子的一次摩托车旅行,另一半则是对哲学的讨论,作者剖析自己的思想,寻求内心的答案。两种文体交织在一起,散发出怪异的魅力。
创作背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波西格生于1928年,15岁时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前往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他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对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并试图建立自己“良质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quality)”的理论架构。这个时期,波西格饱受精神疾病之苦。
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多次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过28次电击疗法。1968年出院后,他带着10岁的儿子克里斯,进行了一次长途摩托车旅行。
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中解脱。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他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净。《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即为追记这次旅行之作。
内容简介
在一个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
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
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媒体评论
为了致敬波西格先生,我们耗费长达一年的时间筹备了这套《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珍藏版)。珍藏版采取了精装套盒的装帧方式,除对原书进行了重新校译、补译,增加了近三万字内容外,还额外附赠一本近六十页的别册,其中包含全新绘制的旅程地图、作者访谈、书信、手记,以及当年旅途中作者亲自拍摄的数十张照片,这些照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次出版。
——编辑推荐
真挚、无邪、质朴而可信……它是小说、游记、追索、一组演讲和非宗教性的告白。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我却因为写了一部人们把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的书而感到甚受恭维。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样使人们觉得,他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著名物理学家 斯蒂芬�威廉�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