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诗意清朗 泥土芬芳

2019-04-16 00:00 重庆出版集团

编辑:周小波

诗意清朗 泥土芬芳

——读张刚先生诗集《黄葛树下》有感

作者:蒋登科

我并不认识张刚先生。近日,受诗歌界的朋友热情相邀,让我看看是否能为这本诗集写一篇序言。

《黄葛树下》,书名很有意思。有的时候,一棵树,可能让人记住一座城市。

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黄葛树,感受到它顽强的生命力。来到重庆后,到处都能够见到这种树。我见到小树长成了大树,见到它们在阳光下舒展、在风雨中坚守,这种特点像极了重庆人不屈不挠的性格,既豪放又柔情,可爬坡上坎,亦可平地疾步。

黄葛树是重庆的市树,树干粗壮,虽不像一些北方乔木那样高挑挺拔,但树枝散开,如巨伞一般,夏日遮阳,雨天挡雨。这种树的生命力坚韧强大,不畏环境恶劣,只要有那么一粒种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巨树。尤其是在山地峭壁,黄葛树的根紧紧地拥抱着巨石、山崖、断垣,或者从石缝里冒出来,或者从缝隙中扎进去,而它的根部又能够发芽散枝,长出新的树苗。细心人还会发现,每一棵黄葛树是在不同的季节落叶和发芽的。这是黄葛树才有的特点,在什么时节栽种,就会在对应年份的同一时节落叶,于是,巴渝大地形成了一年四季都能见到黄葛树落叶、发芽的奇妙景观。有人认为黄葛树是一种感恩树,并将这种品性提升为知恩图报,不忘初心。

张刚先生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黄葛树下》,应是对黄葛树的特质有过深思熟虑。作为重庆人,在黄葛树下体验、观察、思考,应然包含着对黄葛树和大地、人生的多重感悟。他在诗集开篇的第一首诗《黄葛树》中说,“何时栽种何时更替/不附势媚俗/亦勿需赞赏/谨守自己的生命时序”“蜿蜒虬曲/古态轩昂/树冠广展/奉献荫凉/曾经受伤/结痂处已长出思想/初心不改/灵魂有香”,这是写树,亦是写人,写树的形,写人的心和魂。这首诗的副标题是“向重庆市树致敬”,诗人所抒写的,实际上是他所理解的重庆和重庆人的精气神。

人正诗醇,情真诗美。通读诗集,扑面而来的首先是浓烈的家国情怀。诗人热爱我们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巴渝大地,热爱亲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巴朗山雪》,应是写给知心爱人的诗,纯净、柔情,浪漫、温馨。《立春的雪》,灵动、甜蜜,还带有淡淡忧伤,写尽了乡愁之美。《我的祖国》《再见吧,德国》,是唱给祖国的颂歌,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诗人抒发了因祖国而骄傲的豪情。情满桑梓的诗作中,写得最深情的是《月亮》。初秋想家了,为看家乡的月亮,专程千里还乡,夜宿高山大盖,长夜守望,可那夜没有月亮,“夜色茫茫/却有沁芳/幽花疏淡/清新/舒爽/绵长/恰似儿时/故乡月光温香/无月之夜/满月意象/心无挂碍/一地清凉/还会走向远方/走不出/故乡月亮般慈爱目光/还会浪迹天涯/踏石留印/是游子回家的芬芳诗行”,情系家乡、感恩家乡、报答家乡的赤子之心,令人敬佩。《秀山早酒》《致文昌亲友》《世界桌山》等,读来同样质朴清新,情真意切,欣欣有味。

张刚先生的诗作大多深沉长情、富有哲理,抒写的是其经历阅历、思想人生,反映的是其视野和胸襟、素养和品质,是其对自己、他人、世界和过去、当下、未来的看法。

在诗的语言建构上,张刚先生追求的是简练、朴素、明了,力求准确表达自己的体验,而回避过分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读者上手阅读即可理解诗意,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净化与升华。这种方式看似简单,其实不易把握,主要原因在于读者对诗歌创新的要求往往标准更高,如果使用过多的熟语、习惯来表达,很容易给人带来审美疲劳,失去进一步阅读的新奇感。

在诗的形式建构方面,除了一部分以五言、七言写成的格律诗,张刚先生的作品属于比较典型又极富个性的自由体诗。首先,他喜欢使用短句,几乎不使用断句方式分行,避免在诗中出现叙述性表达;其二,为了避免表达上的散漫,其诸多作品有时候是通过语言的组合而获得一种内在的旋律和节奏,甚至使用了韵脚、复沓等方式,这些旋律、节奏、韵脚和诗人的情感流动、起伏互动呼应,形成诗意的表达与美感。

对于真正热爱诗歌的人,我都充满敬意。在很多时候,热爱诗歌和热爱生命、执着创造是成正比的。张刚先生在繁重公务之余,每到周末就把“写诗和赠诗”看成是“努力实现简单快乐的好方式”,持之以恒,乐此不疲,而且颇受其海内外朋友好评。再美的音乐,要有懂它的耳朵。任何诗作如果缺乏欣赏和接受,就算不上好诗。张刚先生的诗歌创作契合他朋友圈对诗歌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取向,假以时日,相信也能够获得跨朋友圈、跨阶层的更广泛喜爱。

令人高兴的是,同其他一些创作者相比,他的实践逻辑不受制于所谓“文人诗”条条框框的束缚,主张的是“诗即我、我即诗”“东方山水和西方油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其抒写显得举重若轻,换句话说,他在创作上没有什么压力和负担,而是率性而为、随心抒写。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获得的是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生长,更接近于诗歌形而上的本质。“若诗里没有情怀/丹青何须留白/若海洋没有风暴/天空何须云彩”(《相信》),这或许可以看成是他诗歌创作的初衷和归宿。

在中国重庆的大地上,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黄葛树在自由自在地生长。诗集的最后一首写的也是黄葛树,让我们一起来品鉴巴山渝水间的黄葛树吧,“一星点儿柔软地方/绝望与绝望间空档/冥冥中果决扎下根来/八百年演绎生命华章/看得见崖前悬根粗壮/强劲臂膀高高托举初心信仰/看不见崖后板根横走八荒/黑夜中坚韧不拔顽强生长/没有悲凉/晦暗中吟咏敞亮/干枝雍容阳刚/不说苍桑/逼仄里纵情歌唱/风姿气宇轩昂/穿云破雾/向善向上/涅槃的凤凰/伴英雄之城飞翔/巴山巍峨/长江浩荡”(《力量》)。

黄葛树会不断地开枝散叶,同我们这座站立了800多年的城市共同成长!

——文章节选自《黄葛树下》序,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