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推荐阅读 | 值得阅读千遍的文化经典——《中国哲学简史》

2022-03-22 15:40 重庆出版集团

这是一本季羡林、李泽厚、陈来、李慎之、易中天等无数文化名人倾力推荐的图书。是清华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籍、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推荐书目,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20所世界名校“中国哲学”课程通用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是哲学泰斗冯友兰先生思想臻于圆熟之时撰写的杰作,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哲学入门经典。
1946至1947年,冯友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过整理后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此书一出,便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不二之选,七十余年来一直是诸多世界名校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

在书中,冯友兰用简明优美的语言叙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对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哲学派别及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中融入自己对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的独到感悟,视界高远、贯通古今、脉络清晰。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大家风范,睿智的思考与见解,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国哲学简史》可谓是一部影响中国人一生的文化巨著。

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被尊为20世纪中国哲学界泰斗。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其创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精彩试读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的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更像宗教。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对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做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却有所不同。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