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作家王雨完成“重庆移民三部曲”长篇小说新作《碑》出版发行

2017-08-24 00:00 重庆出版集团

作家王雨完成“重庆移民三部曲”长篇小说新作《碑》出版发行

著名作家王雨继完成长篇小说《填四川》《开埠》后,其长篇小说新作《碑》近日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发行。该小说视角独特,引人入胜地呈现了主人公宁孝原不凡的人生际遇、曲折爱情和心路历程,展现了抗战到解放那个年代重庆人的苦乐悲欢、不屈不挠。历史在字里行间重现,大街小巷的记忆在宽广的背景下展开。书中人物各自有不同的遭遇、信念、追求与固守。碑作证,往昔那些用血泪谱就的旋律深入肺腑,在无法复制的悲壮里,我们看到的是民族精神民族魂。

“碑,竖石也。”作者引用许慎《说文》对于“碑”字的字义解释,作为他宁氏家族系列长篇小说,或称重庆移民三部曲的第三部《碑》的题记,有其寓意。作者在后记里写道:“我的长篇小说《填四川》的主人公宁徙,是我的长篇小说《开埠》的主人公宁承忠的高祖母;宁承忠是我的这部长篇小说《碑》的主人公宁孝原的曾祖父。移民女杰宁徙及其后代的故事得以延续。”

《碑》叙述指针指向抗战到解放这一历史时期,具有独特的审视角度和思想内涵,它不但生动描述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奋斗、寻觅和牺牲,刻画战火年代的芸芸众生像,而且从社会进步的高度,对抗战做出全面深刻的审视,超越了“一边倒”的局限,使小说拥有宝贵的文化品格。《碑》里写的“碑”,特指重庆主城核心地带已竖立了半个多世纪的那座碑,从原初的精神堡垒,经中继的抗战胜利纪功碑,到现在的人民解放纪念碑。在20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初的历史风云急剧变动中,那座碑已曾经历三部曲,王雨通过他小说里的人物的行和感,既重述又见证了那一个三部曲。对那座碑的前世今生,作了别的文学作品所未肯或未敢的描写。充盈其间的,无疑是他这一个重庆作家,对精神堡垒,对抗战胜利纪功碑,对人民解放纪念碑,直切而又挚真的敬畏之情。“碑”字固有的,既传承不衰又历久弥新的纪念性意义,就这样地昭显在了字里行间。

《碑》的主人公宁孝原受家庭熏陶,以精忠报国为己任,以建功立业为传统。风吹来,雪飘来,枪林弹雨劈面而来,他都挺身相迎,毫不退缩。他两次负伤,又曾被冯玉祥任命为贴身副官,本可以留在灯红酒绿的陪都享清福。可是,他却执意重返战场,与敌人血战到底,最终成为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者。宁孝原的形象塑造有血有肉,他既有老父亲,也有心上人,生与死、爱与恨、战争与和平,在他身上表达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赵雯,属于被召唤、被激励的女性形象。她原本是一个穿藏青色西服,戴鸭舌帽的大家闺秀,关心的无非学业成就、个人前途、婚姻家庭。然而,在时代大潮感召下,她秘密加入中共,以记者职业为掩护,为民主自由鼓与呼。解放前夕,她又受命潜入台湾,搜集情报,为民主革命而浴血战斗。她和共产党员凃姐在书中的出现,丰富着女性形象的性格层次,准确传达出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剖析了女性的分裂人格和分裂心理,彰显了她们的觉醒和发挥的积极作用。宁孝原的毛庚朋友黎江,是中共抗日武装力量的代表。由江南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不仅要与日伪军作战,而且还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黎江深明大义,有理有利有节,始终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动员和武装民众,率部从弱小走向壮大。他的精神体现在青春如火、坚忍不拔,浓缩成一颗不屈的雄心、一腔报国的热血和一种奋发向上、永不低头的形象。袁哲弘是宁孝原要好的毛庚朋友,见到赵雯后为之心动,跟竞争对手宁孝原明侃,争女人不打让手,终至发生江边决斗,决斗过了仍是朋友。他是国民党员、军统要员,也有他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操守。一方面,他两次深入敌后执行秘密任务,刺杀了日特间谍,确有过人的胆气,于民族大义堪称为英雄。另一方面,对军统组织通缉、追杀的他的另一位毛庚朋友涂哑巴的姐姐共产党员涂嘉英,他一直曲意保护,后来奉命在渣滓洞亲手枪杀涂嘉英,他又选择一枪毙命,以让她少些痛苦。朋友交谊和政治原则两条底线他都守住了。临去台湾前,他还请宁孝原和赵雯一聚,在涂哑巴冷酒馆喝了一回酒。豪无疑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难得见到,也与“碑”的寓意并不相悖离。

《碑》注重场景描写。一个个昔日的英雄、美人从字里行间踱出来,演绎着过往的战争和爱情。长命锁、小米加步枪、小酒馆里的畅饮、可燃心志的情书交替出现,栩栩如生。小说采用地方方言,朴实明快简洁,表现重庆人的乐观豪爽和充满机智的幽默感。常常在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看似赞许实为讽刺,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对白鲜明而切中肯綮,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轻车熟路。《碑》虽然背景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抗战陪都到重庆解放时期,但许多当时生活在重庆的人物,熟悉的街道甚至是嘉陵江的一个堤岸,古镇的一条小道,以及当时重庆人的语言性格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一种悠长浓郁的抒情性语感贯穿始终,使久远的故事变得鲜活起来。

《碑》的主题是全民抗战,共赴国难。谁也不能否认,国共两党的斗争曾充满血雨腥风,然而大敌当前,不仅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和广大民众也团结一致,共御强敌。新四军里的黎江、中央军里的宁孝原、柳成、蔡安平、曹钢蛋,都与日军挥戈奋战。万灵镇民众踊跃捐款,宁道兴为新四军输送药品。五千年的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白山黑水,黄土地红高粱,无数英雄前仆后继,全民总动员,共同谱写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光辉的篇章。这样的叙述,的确是历史的真实。

宁孝原、赵雯、袁哲弘合在一起堪称铿锵三人行,不仅能支持主题取向,而且摇曳着别样风采。较之《填四川》和《开埠》在这方面的自我超越相当明显,整部小说的可读性多在其中。《碑》为了解重庆这段历史的人提供了很好的阅读实例,填补了全方位讲述抗战时期重庆历史的空白。作品的文字流畅,故事完整,书中人物的命运,斗争场面及情节的描写精彩程度完全具备市场畅销图书要素。作者凭借旺盛的创造性和创作热情,为我们塑造了对党忠诚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家,开启了许多人不曾知晓的历史记忆之门。作品中的人物携带着强大的对党的坚强信念,精神信念有高度,生活情感有广度,思想智慧有力度,因而气势高远,气韵生动。孕育包含作者的思想、信仰和激情穿越历史,建构了庞大复杂、激情四溢的历史叙事。这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宁孝原的命运贯穿始终,其他的人物陆续登场,故事有明晰的连贯性。在整个篇幅中,始终能保持情绪饱满的叙述,那种坚定信仰的激情和想象在那个年代特殊的背景上开辟出一个空旷的叙述语境。

在《碑》中,信念与事业结合在一起,叙述的激情与历史感结合得颇为精当。革命的历史从颇为浪漫的故事开始,而后充斥着变异断裂和转折。

作品有强大的自信,才有勇气倾尽心血构造。在小说叙述艺术方面,已经磨砺出自己的风格,但它已经不是简单的小说艺术,它证明了王雨高尚行为支配下的文学创造能力,也必然会证明《碑》在中国文学之林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王雨,本名王志刚,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文史馆馆员,博士生导师。出版长篇小说《填四川》、《开埠》、《水龙》、《飞越太平洋》、《血缘》、《车神》、《长河魂》。创作《嘉陵江边的小屋》等电视剧4部。合作发表电影剧本《战争的闪电》,拍摄为电影《年轻的朋友》,剧本获四川省文学一等奖。《飞越太平洋》、《翠绿色的梦》获重庆市文学奖,《血缘》、《填四川》、《开埠》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水龙》、《长河魂》(合作)获重庆市文艺奖。《长河魂》被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买断影视版权。《填四川》被北京如意吉祥影视公司改编拍摄为了3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