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代扔垃圾能致富?NO,垃圾回收才是发财之路!
编辑:周小波
这些天要说魔都人民朋友圈最热的主题,大概就是垃圾分类了。诸多网友表示,每天都要风雨无阻地接受来自居委会阿姨的灵魂质问:你是什么垃圾?
试想一下以下场景:居委会阿姨看着你拎着垃圾袋准备倒垃圾,隔着好几米就亲切地问你“小姑娘,你是什么垃圾啊?”,你沉思了一下,紧张回答道“我是干垃圾”。(阿姨也许还会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
紧跟这股热潮,上海的“垃圾分类”更是催生了一个新职业——代扔垃圾!
如果想靠垃圾发家致富,除了代扔垃圾这一新兴行业之外,其实还有“垃圾回收”这个老行业!
一个西方记者上海生活了16年,并执着于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的垃圾旅游,将所见所闻写在了这本《废物星球:从中国到世界的天价垃圾贸易之旅》里。这个人人参与却被人人忽略的“影子行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下内容摘自《废物星球:从中国到世界的天价垃圾贸易之旅》一书:
就拿从深圳运往洛杉矶买家手中的一双耐克鞋来说吧。洛杉矶买鞋的顾客会把鞋盒扔进回收桶,随后,鞋盒将被送上南加利福尼亚港口的一艘集装箱船。鞋盒从那里被运回中国,然后进入造纸厂,经过循环再造,旧鞋盒变成了新鞋盒,并被出售给耐克这样的制鞋厂。最后,这个盒子将再一次被中国、法国甚至是美国的消费者买走。这是一个完美的循环,一个有效的绿色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及其贸易伙伴都是赢家。
在许多方面,全球废品回收业就是如此运转的,一些国家扔掉的东西太多了,他们认为其毫无价值,或无法自身循环再利用,于是废品就从这些国家流向了缺少原材料的国家。这个循环和环境没有多大联系,却和制造业有着莫大的关系。的确,如果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这些从全世界运来的废品对他们也就没有多大用处了。如今,中国需要大量原材料制造其自身和全世界所需的物品,这使得中国也开始从发达国家购买大量的废品。
事实上,据201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主要的可循环废品进口国依次是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国家。为什么是东盟?原因在于,尽管这是一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组织,其制造业规模比中国小得多,但随着整个东南亚经济的繁荣发展,他们的可循环废品也流向了中国的工厂。
现如今,中国近一半的铜,超过一半的纸和将近30%的铝都来自于可循环再用的废品。总体而言,使用可循环资源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其他污染物(包括大气和水污染),用地数量也比较少(有了再生金属,就不需要挖矿),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护自然资源(有了再生纸就不需要砍伐森林)。节省下这些资源不只是让中国受惠,还可以惠及全世界。因为在经济方面,我们的世界对中国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尽管中国经济用掉了大量可循环资源,中国本身却没有因为这个绿色产业而得到很好的声誉。为什么呢?
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政府官员或机构并没有大力发展国家的回收产业。中国之所以形成了全球化的回收产业,是因为制造业的企业家有需要。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改革初期,相比从偏远的西部地区开矿挖掘原材料,企业家在浙江和广东这样的地方进口废金属的成本要低得多。确实,只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才开始关注回收产业,与该行业的高级专家和企业家建立联系。第十一个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都提出要对这个产业提供强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在财政上支持技术升级,我将在本书后面几章里讨论这一点。
这个产业遭到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国,终日从他人扔掉的垃圾中赚钱的工人和企业家往往受人轻视。正如本书前面所提到的,我的一个中国好朋友告诉我,父母警告他,他必须好好学习,不然就只能去捡垃圾。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听到其他中国朋友说起类似的话。然而,在我看来,这是在忽视这些工人(正如本书中所说的那样,他们都拥有高超的技能)带给中国的巨大经济和环境利益。但是,即便公众不明真相,回收企业却心如明镜,所以会付给工人较高的薪水,而在制造iPad、汽车和名牌服装公司里打工的工人却赚不到这么多。
作为这一行业从业者的儿子,我深深为中国废品回收业数百万劳动大军取得的成就而骄傲。我的曾祖父从俄国移民到美国,几乎身无分文,从合肥到上海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同样拮据。与从合肥来的务工人员一样,曾祖父也不会说当地的方言,也不能接受教育。所以他做了他唯一能做的工作:从街道上捡垃圾,然后卖给别人循环再用。七十年之后,先辈的辛勤工作,让我可以去读在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在一家美国最好的新闻机构里找到了工作,还写出了你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本畅销书。我在上海街头曾碰到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推着一辆手推车,上面装满了旧纸箱,但在我眼里,他并不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在我看来,他是我在废品回收业中的手足,有一天,他的儿子或孙子很可能会成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
不管是在小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大型工厂里的分类线上,中国废品回收业的工人都表现出了不凡的智慧,我在上海住了十一年,几乎时时都能见识到这份智慧,并且对此赞叹不已。对于在中国受到忽视有时候甚至是被中伤的回收产业,我希望中国的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和我一样欣赏这一行,甚至为这一行而骄傲。毫无疑问,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但如果没有全球化的回收产业,中国和全世界都将变得更脏、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