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小小折纸,折出大名堂

2019-05-06 00:00 重庆出版集团

编辑:周小波

一张纸,不剪不切,可以做什么?

绝不仅是体现灵活双手这么简单。

只要引导得当,

折纸,不仅可以折出“大名堂”,

还可以开拓思维,成为孩子数学学习的得力助手!

如果你关注过《最强大脑》第四、五季节目,一定会对烧脑的折纸赛题印象深刻。

2017年,21岁的裴浩正,带着自己折纸作品,登上了集结着众多脑力高手及脑神经专家的《最强大脑》舞台。他原创设计的100件作品被用于国际赛挑战。评委魏坤琳教授评论:“这个项目是出现在最强大脑舞台上,对空间推理能力的最强挑战之一。”

《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现场介绍,裴浩正原创折纸作品

而在世界另一端,NASA物理学家、折纸大师罗伯特�朗,将折纸“玩出了天际”。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折纸方面的手艺,成功设计出了可折叠太阳能板,解决了太阳能板注定小不了这个宇宙难题。

有趣的是,这两位东西方折纸高手,在2018年一起站上了《最强大脑》的舞台,合作设计了难度空前的“纸点的奥秘”项目。

如今,折纸理论和技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如航空、建筑、医疗、警务防弹等方方面面。

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都有大型比赛、专业杂志、年会等,折纸已经进入如麻省等高级学府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仅仅在美国就有十几个由国家拨款的折纸工业应用研究项目,有近四十位大学折纸教授以及无数以此专业的学生。

会折纸的孩子

数学竟然学得更好

据说,在2003年以前,美国孩子的数学很弱(特别是几何),美国教育中心千方百计地寻找增加孩子学习兴趣、提高成绩的方法。当他们采用折纸来教数学后,发现孩子的数学成绩平均提高了15.4个百分点。从那以后,折纸就变成了美国老师教学中的“得力小助手”。

折纸帮助孩子

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总是反复在一些很简单的数学题上出错。

根据瑞士发展心理学家尚.皮亚杰的理论,七到十一岁的孩子在认知发展上仍属“具体运思期”。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孩子还未拥有可抽象思考的能力。

“题海战术”只能让孩子做一道题会一道题,稍微换个模样又不懂了。

但如果弄懂了数学概念,就算衍生出了100道题,也难不住他。

而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动手操作”。

角度、对称、分数、平行、面积…这些抽象的概念往往不好理解,但是动手折一折,把抽象的概念 “具象化”,孩子就很容易理解。

折纸帮助孩子

认知图形、提高空间思维力

折纸,最神奇的一点就是可以从2D平面到3D空间的转换。

当平面的纸张,从三角形、正方形,多边形,变身成为立体几何图形时,对孩子的刺激尤为震撼。

不仅会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感知;还会帮助孩子建立空间感,完成从平面几何到空间几何的一次跳转,为初中、高中立体几何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折纸帮助孩子

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折纸的过程,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力求达到准确,流畅。每张纸分成多少等分、长度如何确定、做成什么形状、先后顺序是怎样,都有讲究。

在 “动一动”、“想一想”、“折一折”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获得了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建立起了包括有序思考、规律思考、正向思考、逆向思考、发散思考等等思维模式。

这些思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

比如有序思考,会让孩子做事更分清主次,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正、逆向思考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散思考,让孩子变得更有创意。

另外,多会一些折纸技巧,孩子们也会崇拜的五体投地。和孩子一起折纸的乐趣,比买昂贵的玩具来得更有意义。

这个假期,与其出门面对人山人海,不如选一本《折纸大王》,即开发了大脑,又能和孩子一起共度有趣的亲子时光。